June 01, 2023
二十世紀初美國開始有本土訓練出來的優秀作曲家,Samuel Barber 就是美國「土產」作曲家中活躍的一員, Barber 1910 年出生在賓州的 West Chester, 十四歲進入美國音樂搖籃 Curtis Academy,攻讀聲樂、作曲與指揮,是所謂早慧型的音樂家。Barber 從不把自己限制在美國音樂界的種種流派,他樂於與其他藝術家合作,塑造獨特的音樂風格, 論者將他定位為旋律型的作曲家,稱其為新浪漫派, Barber 樂曲的詩情,往往以悠長樂句出現, 這些旋律絕非是信手拈來, 而是他縝密思考的嘔心成果, 他有名的 Adagio for Strings 旋律平易,樂界名家如 Aaron Copland 反覆研究, 竟找不出什麼可以批評的地方, Barber 沒有特別師承,也無作曲家延續他的風格,他卓然獨立, 追求獨立自主的風格,美國長期罩在歐洲音樂陰影底下, 他為大家出了一口氣.
Violin Concerto op. 14 是他接受委託所做的作品, 全長25分鐘, 委託人指定的指揮家認為作品太”輕”, 不願指揮, Barber 找到另一位指揮在他的母校 Curtis Academy 首演, 吸引了費城交響樂團的注意, 排入他們的節目中, 本曲於是進入古典音樂主流, 和他的 Adagio for Strings 一樣, 看似”輕”的曲子, 卻有著深邃的內涵, 用中文表達, 是甘醇的極品.
Janine Jansen 45 歲, 荷蘭小提琴家, 學院科班出生, 七歲開始學琴, 經常受邀與世界有名的交響樂團合作, 有一次在柏林森林音樂會與柏林愛樂演出, 全場兩萬五仟名觀眾為她鼓掌, 久久不能褪去..
樂曲賞析
巴伯小提琴協奏曲Op.14,作於1940年.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巴伯第一首為器樂而作並公開演奏的協奏曲。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因其旋律優美且極具戲劇張力,所以自首演以來盛演不衰,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欣賞這部作品,猶如感受到午後照進屋內的陽光,有一種溫暖的幸福感。
據說這部協奏曲是受一位美國富商的被保護人委托而作。前兩個樂章寫完後,委托人曾嫌它太簡單,巴伯決定在末樂章中充分炫技,以致末樂章演奏較有難度。該作品常被評論為巴伯作品的轉折點,即表達多樣化風格的延伸。在這部作品里,正是柔美與炫技的對話。
有著後浪漫派風的巴伯,在這首以三樂章組成的曲子當中,隨處可聞優美的旋律;像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一樣,不經管弦樂的前奏,小提琴一開頭便以美麗得難以形容的琴音,帶領樂曲進入第一樂章主題。(10'17") 獨奏主題長達27個小節,猶如把一匹亮麗的絲綢抖落開來,質感之美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第二主題則採用“蘇格蘭式的附點節奏”,輕巧而活潑,旋律上又呈現出現代之風格。整個樂章溫暖而抒情,融旋律美與節奏美於一體,將“美”這個簡單的字眼之內涵發揮得淋漓盡致。有人稱這是20世紀最美的樂章。
(8'50" > 19'38"):第二樂章是對第一樂章“美”的提升,旋律更富有歌唱性,由一段緩慢的歌唱性非常強的雙簧管獨奏開始,隨即引出小提琴獨奏的主題,二者交替穿插演奏,形成一幅優美寂靜的圖畫。纏綿委婉的旋律似在追憶逝水年華,似在緬懷過去,令人深深沉醉其中。
(3'49" > 20'04")第三樂章在風格上來說簡直與前兩樂章格格不入,將悠長的旋律化為“無窮動”的輝煌炫技,充滿著活力。有人說作曲家正以如此瘋狂的炫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該曲作於二戰期間,本樂章正以這令人窒息的無窮動旋律暗示了“浪漫和平的世界被納粹的坦克碾碎”的現狀。
巴伯大膽地將前二樂章柔美的旋律和三樂章的火熱炫技進行對話,二者實現了一個從並置到融合的過程,其中他是以表現“美”為核心的,並將“美”發展至多元化,體現出整首作品的旋律之美、節奏之美、速度之美和性格之美。同時,在音樂風格上,它融合了煽情與幽默、寂靜與活潑的性格特徵,同樣體現出整首作品的多樣化風格,這成為巴伯作曲生涯的轉折點。正因為這部帶有小提琴炫技的作品,當今不少青年小提琴家在錄制唱片時巴伯的《小提琴協奏曲》成了他們首選的曲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