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 杜魯道的頭髮

June 28, 2020

放任不羈,令人著迷。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的頭髮長期以來一直是加拿大人迷戀、嘲笑和吹捧的對象。然而,新冠疫情已持續三個月了,當他日復一日地出現在電視通報會上回答問題, 把劉海撥弄到一邊的動作使得評論他一直不剪的秀髮成為一項舉國的消遣。他的頭髪是否在展現加拿大人民困守在家的憔悴心境?

繼續閱讀

#26 - 外婆三度結婚

June 21, 2020

外婆準備第三次結婚,對象偏偏是外婆的前妹夫。我沒料到自己會羨慕他們。我原以為,結婚的概念很丟臉,我希望營造出風流倜儻的自由單身形象,我不想被人視為很土、很拘謹、有家累。 三年前,媽媽傳了一則簡訊給我:「外婆葛爾特:3次。賈克:0次。」

繼續閱讀

#25 - 地攤經濟

June 18, 2020

上週五,22歲的北京居民謝依依失業了,成了中國數百萬受新冠疫情影響而無所適從的年輕人之一。 因此,就在同一天,她聽取了一個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建議,決定擺一個燒烤攤。

在中國,許多人會說,對於像謝依依這樣受美國教育的年輕人,賣烤串兒是退步的事情, 或者,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裡的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許多中國人看街頭小販感到尷尬礙眼,讓人想到那個擺脫極度貧困時期的中國。在中國的許多城市裡,公安經常驅趕、騷擾在街邊賣小首飾、廉價服裝和辛辣小吃的商販。

繼續閱讀


#24 - 歐洲人開始戴上口罩

June 11, 2020

—直到幾週前,巴黎還只有亞洲遊客戴口罩,隨著新冠病毒開始席捲歐洲,這引起了法國當地人的困惑、懷疑,甚至敵意。 為控制疫情而舉國封鎖四天後,法國政府發言人 Sibeth Ndiaye 警告,人們對口罩太不熟悉,從技術上說,戴口罩難度太大,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在週四上午,當被問及她有沒有戴口罩,或者有沒有讓孩子戴口罩時,她還說,「哦,沒有,根本沒有。」

繼續閱讀

#23 - 馬友友的書單

June 04, 2020

你的床頭櫃上放著什麼書? Ned Sublette 的 The World That Made New Orleans Zora Neale Hurston 的 Barracoon: The Story of the Last 「Black Cargo」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的回憶錄,我正在艱難閱讀法文版第一卷。

Spirit Rising,由舉世無雙的 Angelique Kidjo 所著,正是她推薦了前三本書。她和我正在合作一個新項目,探索我們理解的西方古典音樂與非洲音樂之間的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交點。 有沒有什麼經典小說是你最近才第一次讀的?

繼續閱讀

#22 - 於梨華

May 28, 2020

作家於梨華以細緻入微的筆觸刻畫了美國的華裔留學生和學者,捕捉到了許多海外華人所感受到的文化錯位和身份危機。她於4月30日在馬里蘭州蓋瑟斯堡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

她的女兒、自1月起一直在報導新冠病毒疫情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孫曉凡(Lena Sun)說,她因Covid-19引起的呼吸衰竭去世。

繼續閱讀


#21 潮劇在泰國

May 22, 2020

「不管他們在曼谷什麼地方演出,我都會去看,」73歲的瓦林·尼西蘭亞庫(Warin Nithihiranyakul)說。十多年來,他一直是賽榮豐潮劇團(Sai Yong Hong Chinese Opera)的忠實粉絲。等朋友們到來期間,他幫忙擺放為觀眾準備的紅塑料椅,當晚的演出在曼谷唐人街南部一個地方舉行。

繼續閱讀

#20 - 加拿大的太空人

May 14, 2020

42歲的邦妮·葉(Bonnie Ye,音)四年前離開中國,嫁給一個在中國相親網站上認識的溫哥華男人。沒過多久,她的丈夫就穿梭於中國和他們在溫哥華的兩處房產之間,留下她獨自照顧年幼的女兒。現在兩人離婚了

繼續閱讀

#19 西方輸了?

May 07, 2020

對於這場新冠疫情,中國社群媒體上曾有一個形象說法,說它好比一場球賽,中國打上半場,歐美打下半場,但從目前表現看,歐美似乎不如中國打得好。

繼續閱讀


#18 - 我感到極度悲傷

April 30, 2020

當美國人滿為患的醫院病房和蜿蜒的失業者隊伍的影像在世界各地播放,大西洋另一邊的歐洲民眾正難以置信地注視著這個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

繼續閱讀

#17 - 宋氏三姐妹

April 24, 2020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度過童年,那麼從剛會寫自己的名字開始,你就在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你學的課程很簡單:中共不容置疑;攻擊黨的人卑鄙;我們偉大的祖國就像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所有的成員都團結在一起,因為團結是最重要的原則。大約在我學會寫自己名字的時候,我就聽說了宋氏姐妹,她們的名聲像某種令人陶醉的香水那樣瀰漫在中國社會,儘管有點危險。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繼續閱讀

#16 - 紐約新天際

April 17, 2020

一直以來紐約市就是一座高聳入雲的都市。但隨著16座超過500英尺高的建築計劃在今年完工,2019年可能成為這座城市的新摩天大樓最為活躍的一年.....紐約的天際線看起來與十年前相比已經大為不同。重繪它的是曼哈頓西區的哈德遜園區(Hudson Yards)大型項目、中城「億萬富豪街」(Billionaires’ Row)上和周圍群簇的高樓以及由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One World Trade Center)引領的曼哈頓下城的復興。最近中城東區在進行的重新規劃將為城市天際線剪出更多陌生的剪影。豪華公寓高層建築也將很快在布魯克林和皇后區刷新出新的高度。

繼續閱讀


#15 - 一個時尚帝國的起與落

April 10, 2020

Forever 21在9月提交破產申請時,這家快時尚連鎖企業在文件中描述了自己的歷史,讀起來有時像是為一本回憶錄或網飛(Netflix)的特別節目做宣傳。

公司創始人張東文和妻子張金淑夫婦,以及他們兩個女兒的照片出現在類似《永遠在奮鬥:一個關於勇氣、決心和激情的故事》(Forever Striving: A Story of Grit, Determination, and Passion)這樣的標題下。

繼續閱讀

#14 - 中國葡萄酒

April 04, 2020

在中國,與拉菲-羅斯柴爾德酒莊(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有關的軼事與這個波爾多葡萄酒莊園的盛名一樣廣為人知。

上個月,拉菲推出了第一款產自它位於山東瓏岱酒莊的葡萄酒。這家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法國釀酒商正在押注自己能安然度過中國的經濟放緩,用中國本土製造的產品將民族主義的逆風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繼續閱讀

#13 - 高雄的文化客廳

March 28, 2020

位於台灣高雄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它以其周邊的公園命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屋頂表演藝術中心。

高雄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其巨大的體量和起伏的設計而引人注目。這裡有人說它像宇宙飛船。也有人認為它像一條巨大的魟魚。

繼續閱讀


#12 - 加州赫斯特城堡

March 21, 2020

自駕遊(Road Trip) 是我最喜歡的旅遊方式之一,開到哪玩到哪,非常的自由。這次從舊金山開到聖路易歐比斯波(San Luis Obispo) ,其中的一程沿著加州一號公路行駛,順道拜訪了傳媒大亨的城堡 - 赫斯特城堡。

繼續閱讀

#11 - 苦難之路

March 14, 2020

紐約時報的四位攝影記者與路透社(Reuters)共同獲得了2016普利咨突發新聞攝影獎。這是《紐約時報》在過去三年中獲得的第四個普利咨攝影類獎項。時報的獲獎作品,是描述敘利亞難民家庭從希臘一路長途跋涉到瑞典尋求庇護的全程記錄。攝影師們陪伴這個難民家庭經歷了40天的行程,這組報導展現了難民令人心酸的苦難。

繼續閱讀

#10 - 被收養的亞裔

March 07, 2020

曹夢雯從中國搬到了紐約,她開始感覺到自己跨越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對於她家鄉的朋友和家人來說,她已變得「太過美國」。而在紐約,她說,自己「永遠是個外國人」。

為了理解在「長得不像你」的家人身邊成長起來是種什麼樣的感覺,她開始拍攝出生在亞洲但由美國白人家長撫養的被收養者,使之成為一個名為「我站在中間」的系列作品.

繼續閱讀


#9 - 凱薩琳.強森

February 29, 2020

Katherine Johnson 前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天文數學家, 24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住家過世,享嵩壽101歲。

強森是美蘇太空競賽時期,將美國太空人首度送上地球軌道的幕後大功臣。在種族隔離與性別不平等的60年代,強森「黑人」、「女性」的身分標籤,讓她蒙受不少冷眼歧視,但靠著數學天才與不服輸的韌性,強森不只突破社會束縛,成為NASA聘雇的第一批非裔女性科學家,更是美國太空夢裡頭,最重要的「關鍵少數」之一。

繼續閱讀

#8 - 地獄谷泡湯記

February 22, 2020

寒冬遊北海道,泡湯是重頭戲,旅行社大力推薦,說是冰天雪地泡湯的滋味,絕對值回票價;我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在冰雪交加的二月到了北海道的札幌。札幌街頭好像是埋在雪堆裏一樣,導遊談泡湯的時候,很誇張地指著雪堆,說寒冬泡湯池,點滴在心頭,滋味絕對不同於其他季節的泡湯,她又特別強調公共浴場露天泡湯,她說房間裏個人泡湯,只能說是泡澡,絕對體會不到湯的滋味。

繼續閱讀

#7 - 2019年最佳食譜

February 15, 2020

大鍋燉肉、酸酵種麵包、哈利波特分院帽形狀的泡芙塔都是令人心動的食譜選項,但是,對許多人而言,「烹飪」意味著在工作日晚上做飯。快速、簡便而不失趣味,這正是NYT Cooking讀者今年最喜歡的食譜的關鍵詞。

繼續閱讀


#6 - 紐約的博物館餐廳

February 08, 2020

博物館現在也像百貨商店和機場那樣,將食物作為一道風景。他們覺得在花了幾小時觀賞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或貝泰·薩爾(Betye Saar)的作品後,訪客們會想要來一盤意大利麵或一個多汁的漢堡,而不是樸素的咖啡店簡餐。以下的幾家博物館餐廳,即使沒有置身於傑作之中,也值得去享用一餐。它們中的大多數可以獨立於博物館造訪。

繼續閱讀

#5 - 巴黎旁特

February 01, 2020

Pont 是法文的橋的意思, 音譯為旁特, 吸引你的注意力.  有時,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來,不能再入睡時,我會走上都爾奈勒橋,這座122米長的橋把巴黎左岸與聖路易島連接起來。我站在橋中央,面向西等待著,面前是籠罩在黑暗中的聖母院後部的輪廓。

繼續閱讀

#4 - 黃昏戀

January 25, 2020

趙林已經習慣了單身生活。但是日復一日,他感到越來越孤獨,決定是時候該找個伴了。這就是這位78歲的老人來到這座公園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