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24 8:00 PM 音樂會第二曲目

June 06, 2023

B9

楔子 -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 (約翰福音 15:12 耶穌的話)

End

我們樂迷熟悉的令我們感動的故事是: 第九交響曲首演的時候, 由貝多芬親自指揮, 樂曲終了, 觀眾掌聲雷動, 但貝多芬聽不到, 旁邊的女高音拍拍他的肩膀, 他才轉過身來接受喝采, 實際的故事是, 指揮是另一位 Michael Umlauf , 但貝多芬站在他的旁邊, 自己打拍子跟著樂譜走, 但合唱部分有些高音團員唱不上去, 竟然跳了過去, 以致於管弦樂部分亂了章節, 貝多芬的打拍也落了腳步, 曲子結束的時候, 貝多芬還在揮手打拍.

這個曲子的首演並不完美, 雖說如此, 觀眾深受感動, 掌聲雷動顯然不是因為聆賞佳作, 而是深深感受到貝多芬以快樂頌傳遞的上帝的愛, 和他嘔心瀝血的創作努力, 貝多芬也許聽不到掌聲, 但他一定可以體會到他傳遞上帝"彼此相愛"的信息的成就.

讓我們以彼此相愛的心志, 透過欣賞第九交響曲, 回應貝多芬的呼籲.

快樂頌歌詞

Joy

 

樂曲賞析

全曲長 72 分鐘, 四大樂章.

第一樂章回顧貝多芬的一生, 展現強烈的意志, 和堅強的奮鬥, 第二樂章描述世俗的人生快樂, 第三樂章描述渴求的愛, 恍惚而不可得, 第四樂章揭示終極的快樂只有上帝能給, 是天國的快樂, 前面的三個樂章是在為第四樂章的揭示終極快樂鋪陳路徑.

I.第一樂章奏鳴曲式 d小調 - 2/4拍 - 長度 16'20" -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莊嚴而不太快的快板 

呈示部:
用了二個震音描寫了巨大而緊張的鬥爭場面。開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復辟時期令人窒息的空氣的寫照。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

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pp-ff),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表現過的主題——鬥爭,也折射出鬥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仆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發展部:
是合唱的雛型, 宏偉的樂章,仿佛在描繪無限的宇宙,序奏部非常精采。瓦格納評論道:“這明暗的、失去了歡樂的氣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脹,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莊嚴之中,佔據了現有的世界,也就是佔據了為了神的歡樂而創造的這個世界。”音樂由弱奏加顫音開始,呈現出一種遙遠、朦朧而又平靜的、原始的遠古景象,但平靜的同時,又使人穩約感到有一種力量的燥動,感到平靜中正孕含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生命。

再現部:緊接著音樂由弱到強,由平穩、低沉、朦朧、漸漸發展到明朗、剛勁、節奏鮮明和震撼人心。表現出在遠古時代的自然界,生命從無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強,發展壯大起來,不可抗拒。這個過程也包含著人類的形成、生存和發展,與異常險惡的自然界進行頑強的搏鬥,在鬥爭中,人類變得更加強大。人類的出現是神聖的、必然的,必將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II.樂章D小調 - 3/4拍 - 啟奏@16'50" - 龐大的詼諧曲式極活潑的快板 Molto vivace

【第一主題】
緊接著的,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版,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主旋律中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烏雲密佈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但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二主題】
悲歎的音調表現了苦難、悲哀和同情的形象。展開部中各種矛盾的形象交織在一起,並與再現部聯結起來,如同一場暴風雨般的激戰。結尾悲壯的氣氛再一次體現了艱苦鬥爭的堅強意志。

在第一樂章悲劇性地結束後,為更好的體現英雄主義創作思想作者有意打破以往
慢板樂章的程式,將第二樂章定成急速活躍的詼諧曲,表現出明朗振奮的情緒和積極的行動。

這一樂章是三段體結構。第一段為奏鳴曲式,主題堅毅、激動;樂章中段安靜柔美,同前後形成強烈對比,表現出田園般的夢幻境界。極為快速的諧謔曲。這是非常卓越的諧謔曲,但是,它有些接近狂亂。“幾乎是被絕望追逐著,又從絕望中脫逃,在不間斷地、無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獲得新的、末知的幸福。” 

也許那就是年老的貝多芬心中燃燒的愛情的聖火吧。本樂章表現人類在戰勝了眾多的艱難困苦之後的蓬勃發展。前進的車輪是不可阻擋的,這是歷史的必然。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的蓬勃發展是在戰勝了自然界之後,而人類社會在自身的發展中又不斷地出現新的矛盾。人類與自身存在的醜惡的東西的鬥爭又變的漸漸突出,這種與自身的鬥爭不同於與自然界的鬥爭,具有更多的複雜性。

貝多芬堅信人類最終會戰勝自身醜惡的東西。

III.【第三樂章】降B大調 - 4/4拍 - 不規則的變奏曲式, 啟奏@28'00" - 如歌的柔板;中庸的行板 Adagio moito e cantabile; Andante moderato

【第一主題】
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抒情流暢,讓人感受到脆弱心靈的顫動。它不斷變奏發展,逐漸表現出巨大的感情力量;

【第二主題】優雅抒情,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在平靜的氣氛中結束。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鬥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仿佛是歷經悲劇性事件和暴風雨之後的沉思。第三樂章是表現人們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遠慮之中,同時也沉浸在歷史的回顧與總結之中。對為人類的進步、發展、解放而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先輩們報以真誠的追憶和思念。在這思考與追憶、回顧與總結之中,人們展望未來,互相鼓勵、凝聚著新的力量、準備為迎接新的鬥爭、為全人類得到徹底解放、得到神聖的歡樂和幸福,而進行最有意義的拼搏。

第三樂章結束前的音樂已預示著暴風雨般的變革即將到來。

IV【第四樂章】D大調 - 4/4拍 - 變奏曲急板 - 啟奏@43'21" - 甚快板 Presto; Allegro assai

這是很粗爆的管弦樂第一部分開始時(大提琴),即如火山爆發,顯示出巨大的能量、衝破一切枷鎖,人類經過長時期積聚起來的力量爆發出來了,變革勢如破竹,摧毀一切封建醜惡的東西。變革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音樂緊跟著片斷重複前三個樂章的主題,但都被代表人類渴望自由歡樂的旋律所打破。管樂吹出驚心動魄的急板樂句,如猛烈可怖的號角聲,但很快就被低音弦樂的宜敘調打斷。貝多芬曾為宜敘調寫過唱詞,雖未用上,卻可以使我們更準確地瞭解作者的構思和意圖。

第一次在管樂器的一聲怒吼後宜敘調唱詞為:
“不,這會使我們都想起絕望的時候,
今天是勝利的日子,應該用歌舞來慶祝”;
第一樂章引子主題之後唱詞是
“啊,不,不要這個,要別的更愉快的”;
樂曲剛回到詼諧主題時,宜敘調又喊:

第二樂章引子主題之後唱詞是
“也不要這個,這只是戲謔,要更好更高尚的”;
慢板樂章奏響時,回答仍是不滿:

第三樂章引子主題之後唱詞是
“這也太纖柔了,要找一些使人振奮的東西”。
這時,《歡樂頌》的主題隱約出現,宜敘調立即附和:

第四樂章引子主題之後唱詞是
“這才對了,終於找到了!”
經過緊張而充分的準備之後。

終於千呼萬喚地出現了《歡樂頌》主題,象徵著人類經過艱苦奮鬥之後,終於找到了通往自由歡樂的道路。接著,由低音絃樂器開始,莊嚴地奏出《歡樂頌》主題,

純樸的旋律和著暗啞的聲音從遠方傳來,反復時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並以弦樂轉到管樂,音響也漸增強,最後樂隊全奏,造成強有力的聲勢。在進入聲樂部分之前,又出現樂間開始時猛烈的號角聲,形成巨大洪流,勢不可擋,人們在通往自由歡樂的大路上迅猛前進。

《歡樂頌》主題變奏之後,再次出現急風暴雨般的聲響。但這次引出的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歌唱。隨後男中音獨唱揭開“歡樂頌”大合唱的序幕:“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ss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啊!朋友,何必老調重彈!還是讓我們的歌聲匯合成歡樂的合唱吧!)

”作者以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這些詩句都是從獨唱或重唱開始,再由合唱加以重複,主題在每次變奏時都有色調上的變化,但一直保持歡樂的情緒。第七變奏是純器樂的軍隊進行曲;第九變奏是樂隊賦格曲。在輝煌的大合唱再次出現後,音樂轉入莊嚴的行板,一個新的主題如宣敘調式的讚美詩一般,號召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在第十一變奏中與歡樂主題構成雙主題賦格段。最後合唱與樂隊的演奏愈來愈火熱、速度越來越快、尾聲高昂激越,氣氛歡騰。音樂以急板的速度在團結勝利的歡呼聲、激越的歡騰氣氛中結束。

在這兒我們必須瞭解,在《歡樂頌》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貝多芬與席勒的不同,席勒認為歡樂是變成兄弟的前提,而貝多芬則認為自由平等博愛是歡樂的前提,人們必須努力爭取,才能獲得解放,歡樂不是上帝的贈品,而是靠人們去奮鬥,歡樂屬於解放了的人們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個音樂進入一個神聖的境界,思想、情感昇華了,一切醜惡的東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無地自容。人類經過自己艱苦的奮鬥,終於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歡樂並終於進入一個神聖的理想世界。

 




回響


Also in 05/03/24 音樂曲目

05/03/24 8:00 音樂會第一曲目

June 05, 2023

Arnold Schönberg 荀貝格

A Survivor from Warsaw for narrator, men’s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4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