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 - 孤獨的陳必先

January 13, 2023

New Postings

各位朋友們平安, 今天的週末問安的主題是 - 孤獨的陳必先.

昨天晚上去聽陳必先的獨奏會, 帶著沈重的心情回家.

陳必先是印象中台灣的第一個教育部送出國的所謂”天才兒童”, 她出國那年是 1960 年, 才九歲, 這在我們一般人的意識裏, 應該是很風光的一件事, 應該是公主從此快快樂樂過日子的童話故事, 但實際的狀況不是卻如此, 我最近讀了焦元溥寫的”遊藝黑白 - 鋼琴家訪談錄”, 知道了陳必先在異鄉被折磨的故事, 真是打從心底為她難過, 當然專業領域的奮鬥是每個出色演奏家都必須經歷的過程, 但陳必先九歲被送到陌生的德國鋼琴老師家去居住學習,過的卻是養女的日子, 要做家事, 要照顧老師的二個女兒, 又要學德文, 學鋼琴變成家事做完之後才能做的”次要”的事, 這位老師酗酒, 有婚外情, 和妻子經常吵架, 又騙取陳必先父母親的金錢, 並不是“老師”, 書裏描述的情景, 幾乎符合虐待兒童的定義, 陳必先過了好幾年這樣的日子, 但靠著苦練, 15 歲那一年參加電視比賽得獎, 終於在德國樂壇出了頭天, 另外, 台灣教育部送天才兒童並不是提供獎學金供深造, 而只是允許天才兒童出境, 不受當年戒嚴時期的出國管制, 陳必先的生活費都是父母親張羅的, 教育部不聞不問, 也是陳必先養女生涯的從犯.

接受台灣藝術大學 (國立藝專前身)的錄音訪問, 陳必先強調”孤獨”促使她在鋼琴世界裏尋求安慰, 演奏任何曲子都是要表達作曲家的寫作初衷, 演奏的時候就是和作曲者的單獨對話, 作曲者作曲追求完美, 演奏者演奏則是呈現這種完美, 在這樣的追求完美的操練中, 人生的坎坷都可以拋開.

陳必先今年七十三歲, 上台下台沒有明星的架式, 但演奏的時候卻有君臨天下的氣勢, 坎坷的人生在琴聲響起的剎那好像是昨日黃花.

訪問錄音後面是陳必先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

➡️ 閱讀台北歌德協會訪問陳必先的對話紀錄




回響


Also in 2023 Shalom to You 週末問安

第三十九週 - 碎片拼湊的曲子

September 29, 2023

但是, 有些音樂學者進一步詢問 Giazotto 所謂”碎片”的實證, Giazotto 一直推托沒有提供任何”碎片”存在的證據, 一直到他在 1998 年去逝, 他都沒有交代這件事情, 好事者在他死後進行調查, 在 Dresden 圖書館都查不到這個資料, 因此質疑這首 Adagio in G Minor 是古老的巴洛克音樂, 因為有可能是 Giazotto 自己寫的.

繼續閱讀

第三十八週 - 齊瓦哥醫生的序曲

September 22, 2023

俄羅斯是人類制度的真實實驗室, 躺在手術台上的俄羅斯, 動了太多的刀, 已然渾身是傷, 一息猶存...

繼續閱讀

第三十七週 - 採珠人

September 15, 2023

Les pêcheurs de perles (The Pearl Fishers 採珠人)是法國作曲家 George Bizet 比才早期的歌劇作品, 故事是兩個採珠漁夫好朋友, 同時愛上一個女人, 而這位女士又正計劃出家做修女, 三個人的愛戀加上對神的𠄘諾的壓力, 弄得這三位當事人神魂顛倒, 痛苦不堪;

繼續閱讀